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外景摄影汤唯
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国家速滑馆的“冰丝带”有22条“丝带”,由3360块曲面玻璃组成,在阳光下晶莹剔透。 近日,经过多年科研攻关,国家速滑体育场“冰丝带”正式建成智慧场馆。 基于“超级大脑”等技术,场馆在硬件运维、服务保障等方面呈现出诸多技术亮点。 “冰丝带”所在地曾是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修建的临时曲棍球场和射箭场。 如今,冬奥会北京赛区唯一新建的冰上比赛场馆已建成。 速滑馆设计融合通用空间、超大跨度结构、自由曲面幕墙、冰场节能等关键技术,确保北京冬奥会期间及赛后可持续运营。
走进“冰丝带”场馆内,蓝白配色动感清新。 光滑如镜的冰面、舒适的空调除湿系统、动感的灯光设计,无一不彰显着“智慧场馆”的细致工艺。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室内摄影 汤唯
据介绍,北京冬奥会结束后,“冰丝带”将向公众开放。 通过分区管控和分区运营,1.2万平方米冰面将按需求、按标准制冰,可同时接待2000余名市民。 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冰上项目全部开展,市民共享科技冬奥成果。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2020年奥林匹克议程》颁布后第一届从一开始就对奥林匹克遗产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的奥运会。 北京冬奥组委自筹办伊始就高度重视遗产工作。 合理利用夏季奥运会遗产,创造丰富的冬奥遗产,为广大民众、主办城市和国家带来长远利益,是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重要方面。
充分利用夏奥会场馆遗产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一大特色。 2022年冬奥会北京赛区,仅新建国家速滑馆和首钢跳台滑雪场。 其他比赛场馆是2008年夏季奥运会遗产的改造和升级。 通过建设和改造,北京赛区所有比赛场馆均实现了冬夏场馆互换。
汤唯“冰立方”室内摄影调试中
改造后的“水立方”在原来的游泳池内搭建了可转换的支撑结构,上面覆盖了临时冰,变身为“冰立方”,实现了从水到冰的无缝连接,成为了全国首个场馆。世界同时进行冰上和水上运动。 比赛结束后可承接冰上赛事和教学培训,举办冰雪主题表演。
作为北京夏季奥运会篮球、棒球项目的比赛场馆,五棵松体育场不仅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获得冠名的奥运场馆,也成为北京文化体育新地标。 每年可举办国内外一线艺术家的音乐会。 举办数百项专业体育赛事、大型颁奖典礼等活动。 冬奥会筹办期间,五棵松体育馆能够实现高水平的6小时“冰篮转换”,为其转型为北京冬奥会冰球比赛场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它还被列为举办冰球比赛的场地。 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除了“水立方”和五棵松体育场外,未来每个冬奥场馆都有自己的发展蓝图。 北京市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丁建明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冬奥会后,首都体育馆公园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冰上竞赛、训练、科研中心; 首钢跳台滑雪平台“雪飞天”将建成以冰雪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广场; 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将同步建设公共雪道;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还在相对平缓的舞台上设计了公共体验步道……
冬奥场馆在赛中为赛事服务,在赛后为城市民生和发展服务。 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冬季运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正在从愿景走向现实。 正如美国印中研究所国际商业研究主任丹·斯坦博克此前在美国财经新闻媒体《The》上发表的文章所言,北京冬奥会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并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场馆。 我们将奥运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努力描绘绿色中国新画卷。